突然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近期作者给大家的评论回复都没有发上去,不知是不是这样,因为周末在作者页面看不到,如果是真的,实在是令作者伤心了!
作者本身也是读者,又是从读者转而成作者的,一直觉得晋江的读者界面不错,但是作者界面就要差得多,最主要是慢,很多时候只能选清晨发文(注:作者特别能睡,不是夜猫子型)因为到了下午就更慢了,还有回复评论时常要重新刷新才能看到,有时回复完就没看,结果--
今天抽时间把一些回复内容整理一下,明后来发出来。
还有,作者今天才知道这篇文在《大家闺秀》比赛中得奖,大家说的蓝章就是这个,自己散花庆祝一下!
祝大家看文愉快!
感谢杏芸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12 08:44:35
感谢学院派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12 13:37:59
感谢杏芸扔了一个地雷! 投掷时间:2015-04-12 13:40:34
第178章 退幕后卢八娘放权 求赈灾于
这一年淮北收成依旧不错,加上司马十七郎例行每到秋收时要到北边去抢粮所得的战利品,又是一个丰收年。虽然人口飞速增加,但粮食还是颇有节余,因为大农场都控制在卢八娘手中,所以粮价一直维持稳定,没有大幅下降。如今的淮北,只要肯用心做工,就都能很好的生存。就是奴仆俘虏,也没有吃不上饭的情况。
而淮南则又是另一番情况,平郡于郡守悄悄派人给司马十七郎送来一封信,描述了平郡的窘境,秋收刚过,竟然就有吃不上饭的人家。淮北南北只差一条河流,土壤气候不可能有太多的不同,农田产出却天差地别。
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肯付出,土地就会献出丰厚的回报。淮北这一年一直不断地在开发荒地、兴修水利、鳞选良种、深耕细作、提高产量上下功夫,所以粮产量遇到今天的春旱秋涝并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而淮南则正相反,水利设施荒废,耕种方法落后,有一点天灾便颗粒无收。
还有一个不便明说的原因就是平郡距淮北最近,百姓对于淮北的富庶最为清楚,日子过得不好了有人便离开家乡北上,特别是皇上中断了与淮北的经济往来后,平郡原本因为淮南淮北贸易而繁荣的街面一落千丈,而人口流动更没有因为官方的严禁而中断,反倒出现了一大波偷跑到淮北的人。而淮南只有承受人口凋零、土地荒芜等新问题一一出现。
于郡守处在这样的境地,日子过得非常痛苦,他不知道他应该怨恨皇上还是淮北王,但是看着郡内萧条的情景,被朝廷拒绝后的他最终决定恳请淮北王施以援手。
司马十七郎看过信后对卢八娘说:“我们拿出几万石粮食送给平郡吧。”
当年淮北军北上时,在平郡得到了于郡守为主的平郡人的热情款待,平郡还为淮北军募集了大量的粮食、衣服、麻鞋等用品,淮北军中最常演出的一出戏中也提到了这一段,而从淮南而来的淮北军中老人都非常清楚。
卢八娘自然也一直感念在心,她对帮我自己的人从不吝啬,淮北王府与于郡守一直保持着礼尚往来,她笑笑说:“当然好,就从我的私库里出吧。”拥有盐城的卢八娘非常富裕,她随随便便就能拿出上万石粮食,上万匹绢帛。
“早说了你的私库都是你自己的,给平郡救济的粮食物品都由淮北出,淮北又不是拿不出几万石粮食。”司马十七郎一向认为卢八娘的也是自己的,以前用过不少卢八娘的嫁妆,但现在他反而要分清。原因就是他们有了儿子,在他看来王妃的东西一定要留给儿子的,所以他已经不肯用了。
当然,司马十七郎拿出几万石粮食也非常轻松,卢八娘对整个淮北的经济当然清楚,“那好,我出些绢帛吧,当年于夫人带着于郡的女子为淮北军做了那么多的军衣和军鞋,这情谊我们永远也不会忘。”
最后淮北调拨四万石粮、两万匹绢布和一些生活用品药材等送到平郡救灾。又在平北城和淮北军大营设立了捐赠处,由军民自发捐赠,也得了不少的财物一同送往淮南。
应于郡守的要求,淮北的赈灾活动尽管在淮北热热闹闹,大张旗鼓地送往港口,但过了江就悄无声息,毕竟皇上已经以担心胡人混入淮南而下令不许与淮北通商,于郡守也不想闹大,他只不过是向朝廷申报无效,走投无路才求淮北王的。而司马十七郎和卢八娘则单纯出于报恩的心态,只要为了平郡百姓好,他们可以不在意政治上的影响。
当然这样大的事件是不可能瞒得住朝廷的,但是大家心里都以为淮北向淮南送粮,朝廷没有理由反对,装做不知道是最合适的选择。
但是皇上的选择并不走寻常路线,没多久一纸文书送到了平郡,于郡守被免职并招回京城。于郡守接了文书,马上收拾东西带着全家人、亲朋好友和平郡的很多百姓们投奔淮北王来了。他又不傻,当然明白若是回了京城哪里会有什么好结果!
司马十七郎接到信亲自出城迎接于郡守,并赏给他平北城内一座极好的宅子,拉着他的手笑道:“于大人先休息些日子,过些时候在淮北出任郡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