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控制了东京以后,华夏的军队封闭东京,控制所有的民众和官员。但是,并没有发现r国的天皇。
“陛下,搜索了整个东京,并没有发现r国天皇。其他的人员都称不知道天皇的下落,收到消息,昨晚有一艘商船离开东京,可能就是天皇乘船逃跑了,需不需要让海军沿岸搜寻r国天皇的下落?”影一将自己查到的消息回禀了女王陛下。
“北上?是为了躲过我们的海军吗?现在整个r国都面临战火,你说他能跑到哪里去?”瑾宁听到影一的消息,冷笑道。
“这,属下觉得他们有可能前往大清求救。是否要拦下他们?”
“不需要,就让他们去吧,大清又如何?论兵力华夏可能没有他们多,但是这海上霸主,还轮不到他们来挑衅。难道他们要骑马过来和我华夏打仗吗?笑话。而且大清也不会轻易出兵,最多就是和稀泥,调停罢了。想当年倭寇杀了多少汉人,现在快要亡国,居然跑去大清求救,真是可笑。更可笑的是大清那群人,真的以为自己是□□上国了吗?几句好话就被人哄得团团转,什么大国风范?只有拳头硬才有说话的权力!今天的r国因为贪心不足而觊觎华夏,谁知日后会不会觊觎大清?不过就是一只白眼狼,不知道以后大清会不会后悔?”瑾宁听到天皇有可能去了大清,想到前世的时候,多少人死于r国人之手,南~京大屠~~杀何等惨烈?现在的大清要是知道,不知道会不会被气死?
但是注定没有人知道,没有人能想象这样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在未来竟然想掌控□□这片富饶的土地。没有人能想象为了守卫这片土地,未来的人要付出什么惨烈的代价,多少人血洒疆场,马革裹尸,就为了赶走那些贪婪的侵略者,恢复中华。
现在的瑾宁对于大清很不满 ,心里有一股怒气油然而生,这种就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清未来的不幸,都是这群人自己作的。再加上以前和皇室的种种,瑾宁打算有机会一定要给他们一些教训,让他们知道,这个世界可不是大清说了算 。
但是大清,也是以后的祖国,瑾宁对于前世的祖国还是很有感情的,虽然在末世来临前经常会吐槽这不好那不好,但是那也是自己的祖国。所以在对待大清上,瑾宁还没有想要要怎么办,但是大清想通过自己来控制华夏的话那简直就是自不量力。瑾宁想改变现在的大清,但是又不想以战争的方式给大清的人民带来战火,所以只能另辟蹊径。所以瑾宁才没有让人去搜捕r国元裕天皇,要是现在就一竿子打死,那大清和欧洲那边还怎么演下去?自己可是布置了好久,期待着他们看到自己的大礼会是什么表情。
“先不理r国天皇的事情了,你们先控制住附近的几个城市,至于普通民众,不准出城,有反抗者,格杀勿论。被战火染红的r国,不知道是什么样呢。”
“是,属下遵命。”
第47章
调停(1)
华夏的军队慢慢控制了东京附近的几个城市,因为瑾宁只带了五万陆军, 一个北洋水师和护卫队, 兵力不多。而且瑾宁也没有打算全线控制小太阳国, 控制东京及附近的城市,以及不断地削弱小太阳国的军事力量, 才是瑾宁的目的,所以华夏的军队并没有大举进攻小太阳国的其他城市, 只是封锁了r国附近海域,切断了的整个r国与其他国家的联系。所以现在r国的情况除了之前逃出去的r国天皇一行人,并没有其他人得知, 欧洲的各国也一直在等待r国的消息, 但是没有人想到,华夏能控制整个r国, 切断它与外界的联系。
而与此同时, r国天皇一行人到达天津,向大清递交国书, 请求觐见大清皇帝。国书由理蕃院呈给康熙, 看到国书上的内容, 康熙再一次召集了重臣,讨论此事。
等所有人都到达御书房, 发现今天御书房的气氛比往常沉重, 众人纷纷收敛神色, 恭敬地请安。
康熙将国书给众人传看,然后静静地看着底下的人看到国书内容时的惊讶之情, 一时间御书房内众人议论纷纷。
过了一盏茶的时间,康熙突然开口道“众卿有何见解?”
“启禀皇上,奴才认为这华夏滋扰我大清属国,实在是不把大清放在眼里,理应给他们一个教训,以展示我大清之威。”
“启禀皇上,奴才认为,这r国实属罪有应得,对付华夏有损我大清礼仪之邦的名声。”
“回皇上,臣认为,此事乃华夏与r国两国纠纷。我大清不便参与其中,还是让r国与华夏自行解决。”
几人说完,康熙面色如常,看不出对于这几个人的提议是赞同还是不赞同。看着国书,康熙转向众皇子,开口道“胤礽,你觉得呢?”
一旁的大阿哥看到康熙跳过自己这个老大,直接问了太子,眼里闪过一丝暗芒,随后恭敬地垂头看地面,没人看到垂下的眼帘下是何等的愤恨。
“皇阿玛,华夏在对r国宣战之后短短的时间内到达r国海域,全歼r国海军以及控制其军事基地,其实力不可小觑。r国虽是有错在先,但是毕竟是大清的属国,儿臣认为可从中调停r国与华夏之间的矛盾,至于要付出什么代价那都是r国的事情。大清只做一个宗主国该做的就好,至于调停失败,那只能给r国的天皇提供一个安全的住所便是仁至义尽,毕竟华夏只针对r国,且事出有因,大清也不便阻止。”太子不愧是康熙亲自教养的储君,调理分明,处理程度拿捏得刚刚好,即显示了大清作为宗主国的风度,又不得罪华夏。
“胤褆觉得呢?”
“回皇阿玛,儿臣觉得给r国天皇提供一个庇护便可,不宜参与华夏与r国的战事,r国也是自作自受。”直郡王考虑了一下措辞,然后不客气地说道。这次华夏与r国的战事本就是其自己挑起,若是华夏去调停,那该派谁去?去到华夏还是r国??大清的水师能否顺利到达,到达后华夏会不会把大清和r国当做一个阵营一起灭掉,这都是问题。
因为肯定不会是派太子去调停,所以太子提议调停实际上是在给直郡王挖坑。因为适合调停的人选实在不多,能代表大清的需要是王爷爵位的人,或者是皇子。太子作为储君肯定不会去涉险,剩下的人中,大阿哥直郡王是最适合的。爵位高,在军中颇有建树,之前的水师也是直郡王负责在训练,虽然之后暂停了,但是没有人比他更熟悉。
而直郡王是清楚大清的水师实力,和洋人描述的华夏水师实力对比,肯定是天壤之别。若是派自己去调停,那肯定是困难重重,到最后别说是完成使命,有没有命回来都不一定 。所以只能全力阻止皇上关于调停的想法,但是康熙的想法从来不会受人影响,所以注定了直郡王的主意要落空。
“其他人呢?”康熙继续问道。
在场的其他阿哥也只能开口。
诚郡王见康熙这么问了,也知道自己平常喜爱文学,皇上断不会派自己去调停,毫无心里负担地说道“回禀皇阿玛,儿臣认为为显示我大清的风范,让别国不至于说大清惧怕华夏,调停是必须的。且华夏实力如何,总是需要派人前去了解。这次的事情就是一个机会,都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更何况前去的并不是敌对国的使臣。既然华夏是推行汉学,那应该也是不会对大清的使臣下手。”
诚郡王话音刚落,四贝勒也往前一步,回禀道“回皇阿玛,儿臣认为太子殿下所言极是,臣附议。”
四贝勒是太子阵营的人,因此直接附议太子的建议,不像诚郡王,虽然同意太子的观点,但是回禀的时候说的是自己的想法。后面的几位都纷纷赞同调停,然后问题就来了,派谁前去呢?
这次的事情危险重重,但是又不得不派位高权重者前去,如果是前往蒙古或者其他的地方众皇子是无所谓的。但是要去华夏或者日本,都要走水路,而满族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水路,真的只是个旱鸭子。
问完了一圈,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御书房一时间又陷入了诡异的静默之中,因为接下来要讨论去哪里,谁去。谁都不想去 ,也不想得罪人,所以一时间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面对众人的沉默,康熙仿佛没有看到一般,悠然开口“那众卿以为该派何人前去?”
没有人回答,大家都是站直垂首看地面或者看向别处,这个时候尽量减少存在感,恨不得皇上能把自己忘记,不然就算不是使臣,一个随行人员也是够呛的。
康熙看着底下像鹌鹑一样安安静静的大臣和皇子,脸色越来越黑,周身气势冷峻,一时间御书房的气氛变得很压抑,众人心里提心吊胆,既怕皇上让自己出使,又怕皇上怪罪自己不能为上分忧。
看着皇上越来越黑的脸,众人纷纷跪倒“臣等无能,请皇上恕罪!”
看到这情景,康熙的怒气直线上升,拿起手边的茶盏,往下砸去。跪倒在地上的人看到皇上砸下来的茶盏,也不敢躲,直接被砸到地上碎裂的瓷片弹到脸上或者其他部位。
“堂堂大清国,竟然连一个使臣都找不到了吗?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朕要你们又何用?从大臣到皇子,都给朕推脱,这大清连个人都派不出来?既然这样,都滚回家去养老好了。”康熙的怒火直冲底下跪着的众人。
众人齐声请罪“请皇上恕罪。”
直郡王看到皇上的反应也知道皇上估计是真的发怒了,华夏的种种让大清颇为忌惮,但是大清却对华夏一无所知,这让皇上很不满。这一次的华夏与日本战争,对于大清来说,或许是个机会,一个了解华夏的机会。但是也有可能是一个噩梦,若是有所差池,引发两国的的矛盾,那将是大清的罪人。
皇上派人前去调停看来是势在必行,众人中,也只有自己是最合适的,估计自己也是逃不过的,与其等皇阿玛最后点名自己去,还不如卖个乖巧,自己主动去,还能在皇阿玛面前表现一下。但是可不能自己去,这次太子给自己挖的坑,自己躲不过去,那就让太子的人也陪自己去。哼,老四不是天天跟在太子屁股后面献殷勤么?那自己就让太子的左膀右臂跟自己一起去,要是出了事情,这可是太子提议的。
直郡王往旁边膝行一步,对着康熙磕头说道“皇阿玛,儿臣愿为皇阿玛分忧。”
几位皇子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纷纷跪倒“儿臣愿为皇阿玛分忧。”
大阿哥都这么说了要是这个时候他们再不出来,估计就要被皇阿玛认为是胆小怕死之辈,以后再也不能出头了。
看到几个儿子在关键的时候还是以国家为重,心里还是挺满意的,康熙的怒气降了下来,收敛了自己的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