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2章 算学院(1 / 2)

帝婿 蜀中布衣 1669 字 6天前

但是,余长宁似乎对今日所有的冷遇视而不见,反倒饶有兴趣地前去算学院参观,如何不令罗东梨和何正奇摸不到头脑,不知道这位新来的祭酒大人心里打的倒地是什么算盘。

听罢罗东梨之言,何正奇认同点头道:“罗大人说得不错,好,那我们就看一下余长宁面对这个下马威有如何表现!”

两老颔首相视而笑,轻轻捋须都是一派成算在胸的模样。

另一方面,余长宁跟着博士庆和前往算学院,一路听庆和解释着国子监的各种情况。

庆和极为健谈,笑着说道:“大人,我们大唐官学号称“六学二馆”,六学是指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隶属国子监,而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崇文馆。根据学子资荫(即父祖官爵)的不同,朝廷会将皇宫贵族们的适龄子弟安排到不同学馆学习,其中弘文馆、崇文馆大多招收皇族勋戚优秀子弟;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分别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学、书学、算学则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从教授内容区分,国子生、太学生、四门生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书学、算学学生则学习专门技术。”

以前三弟余长远就是算学的子弟,对于这些条条款款的规矩,余长宁多多少少知道一点,闻言笑着点了点头,接着又问道:“不知每个学馆学子人数可有限制?”

庆和捋须微笑道:“大人,国子监占地将近一坊,场地极大是宽大,其中国子学定额三百人,太学定额五百人,四门学定额一千三百人,律学、书学、算学均定额百人。总的算来,国子监内共有学子两千之多。”

一席话听得余长宁暗暗乍舌,拥有两千学子的学校放在二十一世纪不算什么,但是在唐朝,不用问一定是世界上最大的学馆,而且学子不是官二代就是极其优秀的民间子弟,可谓大唐的精英学子,怪不得长乐公主会说国子监祭酒比鸿胪寺卿强上不少,以后自己行走官场,不少成为官吏的学子都会称呼自己一声“恩师”,对自己将形成很大的政治助力。

见余长宁不断颔首点头,庆和又道:“除了我们大唐学子外,国子监里面还有不少域外之国派遣留学的学子,如高句丽、东瀛、新罗、百济、突厥、吐蕃等等,总计有一百余人。”

余长宁知道现在大唐文明风华可是独领当世风~骚,周围诸国无疑不将国子监视为培育人才的最好之地,昔日身为部落头人的甄云也曾经慕名前来长安国子监求学,正是因为这段经历,才使得甄云在治国理政、运筹帷幄、领军布阵等方面如此出众,从而建立了能够与大唐分庭抗礼的突厥汗国。

想及甄云,余长宁不由想到了自己的那一双儿女,也不知思远琉夜现在如何了,真是想念他们啊!

不知不觉中,庆和已是带着余长宁走到了算学院门之外,随风轻轻摇曳的松树林中,一座红墙绿瓦的院子正静悄悄矗立,里面三排房屋呈马蹄形排列围着中间一栋红木小楼,当真是清幽雅致。

见余长宁停下脚步四顾环伺,庆和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大人,由于算学院一共只有百余学子,所以占地远远赶不上太学、四门学。”

余长宁点头笑道:”已经很不错了,走,陪本官进去看看。”

走入院中,三排房屋中却是静悄悄的一片,余长宁正在纳闷之际,庆和看出了他的疑惑,微笑解释道:“由于今日正直季考,所以学子们全都集中在红木楼内参加考试,请大人在此稍作歇息,在下立即令学子们出来相见。”

余长宁摇了摇手笑道:“不用不用,岂能因本官一人之事而耽误学子们季考?待会本官进去随便走走看看便是。”

听余长宁如此说来,庆和暗暗松了一口气,对他如此理解学子也是平添了几分好感,伸手作请道:“既然如此,那么请大人跟随在下进楼一观。

走进红木楼内,一排排整齐的长案豁然入眼,算学院的百余学子们在长案前正襟危坐,聆听一名四十来岁的干瘦男子讲解季考纪律。

余长宁细细听来,国子监考试的规则和后世差不多,如不能传抄夹带、不能交头接耳等等,如此千篇一律的规矩不禁让余长宁回想起了以前自己读书的时候,心头也是升起淡淡的缅怀感觉。

此刻,那名容貌干瘦的男子讲述完纪律,环顾一周当看见庆和时,不由举步迎了过来,然而没走几步,他又发现了身着紫色官衣的余长宁,脸上顿时露出了惊疑不定之色,问道:“庆博士,不知这位大人是?”

未等庆和介绍自己的身份,余长宁已是爽朗笑道:“本官乃是新任国子监祭酒余长宁,不知这位夫子如何称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