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先后与德国、英国、法国、美国等等欧美传统强国达成协议,停止对中国出口武器;
1937年8月21日,国民党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由于地域的特殊性,苏联并没有接受日本的条件,便开始以贷款的形式向国民党提供武器装备,贷款由中国用矿产和农产品偿还。苏联对国民党的武器供应持续到苏德战争爆发。而这个进口武器的唯一途径还被英国和法国限制,1938年法国在日本政府的压力下,扣押了从苏联运抵越南的军火,后来滇缅公路也被英国人切断,直到欧战爆发,日本开始入侵东南亚,这一情况才得到了缓解,中国的处境才好了一点点。
1938年开始,中国就进入了抗战的寒冬;武器弹药缺乏,产粮区被日本鬼子大量占据,税赋的主要来源地江浙一带也被鬼子占领;除了瘦弱的士兵之外,中国的抗战一无所有;
全国抗战的形势如此严峻,而目前中国的执政党国民党内部也不得安生;以汪兆铭为首的投降派开始活动,1938年9月,武汉会战正到关键时刻之际,周佛海的代表梅思平与日本首相近卫的代表松本重治在香港谈判,日方提出“不要领土、不要赔款,两年内撤军”,支持汪兆铭的和平运动。
1938年10月,汪兆铭在接见海通社和路透社记者时都表示“未关闭停战之门”,他置轰轰烈烈的抗战于不顾,醉心主和。后梅思平携密件回重庆呈汪。汪在家为梅设筵,当送梅出客厅时陈璧君催促汪下定投敌的决心,说:“梅先生明天要走,这次你要打定主意,不可反悔!”汪精卫连声说:“决定了,决定了!”
而抗战到了目前的阶段正是考验整个国家和民族韧性的时候;对此,蒋介石深信不疑,在9月,欧洲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标志着欧美的绥靖政策到达顶峰,而日耳曼民族对于领土和海外权益的争夺欲望逐渐显现,世界大战为时不远;而中国一直以来苦苦坚持等待的就是欧战爆发,汇同世界的力量对抗德日***。
而这个时期的美国,孤立主义在国会盛行,并渐渐的到达顶点;他们严守中立,拒绝承担国际义务,对于交战的双方实行强制性的武器禁运;但是原料缺不在此行列;这让工业基础薄弱的中国雪上加霜,而对于日本来说就完全无所谓了,他们不缺乏生产武器的能力和技术,缺少的正是各种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