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1 / 2)

王牌导演 狴犴 2809 字 6天前

得知《黑暗将逝》剧组到达柏林,主席迪特科斯里克非常高兴,科斯里克主席头发全白,人却精神抖擞,在瑟瑟寒风中丝毫没有怯意,神色爽朗的和苔米攀谈。

“塔玛拉,很高兴见到你,你比我印象中更美了。”科斯里克说道,“虽然这句话你一定听过很多次,但是我还是要说,你比我见过的很多女星好看多了,大银幕见不到你,真是一种损失。”

“谢谢,科斯里克先生,见到您我也很高兴。”苔米微笑着说道,“不过我觉得比起台前我更喜欢幕后。”

“真是太遗憾了,“科斯里克虽然这样说,但是脸上却依然喜悦,“好了,知道你要来,很多人都想要通过我见你,塔玛拉,介意我给你介绍几个新朋友吗?”

苔米笑了笑,“当然不介意,这是我的荣幸。”

科斯里克要介绍的“新朋友”是今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评审团成员,包括评审团主席德国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意大利女导演弗兰塞斯卡·科曼奇尼和西班牙制片人何塞·玛利亚·莫拉雷斯。

据科斯里克主席说,这三位响当当的人物早在柏林电影节开幕,一入场就开始询问他塔玛拉·霍恩什么时候来。

若是很久以前,苔米会将这句话当成真的,毕竟科斯里克主席没有任何骗自己的必要。

不过现在她不会这样认为了,她会认为这只是一句拔高的恭维,苔米可不认为自己名声大到需要德国电影教父级人物,影响了影坛半个世纪的沃纳·赫尔佐格导演托人引荐的地步。

若是柏林电影节主席知道苔米内心所想,一定会哈哈大笑,然后说一句“塔玛拉,你实在是太小看自己了”。

苔米的想法未免有些妄自菲薄,虽然事情并不像迪特·科斯里克主席说的那样,有很多影坛大佬想方设法见到塔玛拉·霍恩导演,不过这三位想要认识她是真的。

沃纳·赫尔佐格每年只看3、4部电影,他上一次到访柏林电影节还是25年前,作为德国电影新浪潮的领军人物,赫尔佐格在德国,乃至欧洲影坛,都有着无法撼动的地位。

他没有看过苔米任何一部电影,是的,任何一部。

他想见苔米纯粹是身边的人在他耳边经常提到她,她的作品多么出色,人多么有天赋。

沃纳·赫尔佐格和is诸多老师熟悉,他们私下常有见面或是合作,作为近些年is名气最大的学生,塔玛拉·霍恩常常被他的老师挂在嘴上。

赫尔佐格想要见霍恩,纯粹就想要看看这个很厉害的年轻人到底有多年轻多厉害。

西班牙制片人何塞·玛利亚·莫拉雷斯目的就要明确多了,苔米的电影在西班牙票房不错,她所代表的bh工作室市场前景非常可观,西班牙制片人看到了商机,若是有机会合作最好,若是没有办法合作,多一个人多一条人脉。

至于意大利女导演弗兰塞斯卡·科曼奇尼理由就有些奇葩了。

1985年,她凭借获得当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处女作故事片奖,那一年她23岁。

得知塔玛拉·霍恩出生于1985年,刚刚过24岁的生日,意大利女导演认为她们很有缘分,加上前段时间,法国女导演因为触动了伊斯兰教某些派系的神经而被抵制,科曼奇尼觉得同为女性的她们一定有很多可以聊的话题,比如争取女性权利。

这些理由完全没有一点逻辑可言,可苔米却莫名有一种这很有道理的感觉。

好像原本就应该如此。

☆、第125章 当真是了不起

苔米和几位影坛前辈的见面被科斯里克主席安排在抵达柏林的当天晚上。

对于上午到达的《黑暗将逝》剧组来说,这个时间非常宽裕。

科斯里克主席无比幽默地解释说,“我可不敢和那些翘首以盼多时的记者抢人。”

……

事实上,勒布朗为苔米安排了两次比较密集的采访时间,电影上映之前和电影上映之后。

电影上映之前主要是群访,电影上映之后则是专访。

总共有二十八家媒体得到了专访权,这些媒体基本上是半个月前,就向经纪人勒布朗申请柏林电影节采访,他们有的是互联网媒体巨头,有些则是有很高权威性或是专业性很强的纸媒或是电视媒体,勒布朗从上千份申请中挑出这些媒体,无一不具有代表性。

群访媒体的选择条件则更宽松,一些知名度并不高的地方媒体也成功入选。

勒布朗安排的群访时间是下午,她将用二十分钟的时间回答记者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大约是非常了解塔玛拉·霍恩,在采访环节,这些记者提的都是近期他们相当关注的问题。

“塔玛拉·霍恩,我是《卫报》的记者,我想知道您的新片《黑暗将逝》属于文艺片还是商业片?你自己是如何看待这部影片?”

群访一开始,记者们提出的问题就相当专业,很多记者甚至将这个当成《黑暗将逝》电影发布会前哨,要知道明天塔玛拉·霍恩电影的媒体发布会,势必会人山人海,到时候他们中很多人不一定能找到机会采访这位导演。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苔米看向《卫报》的记者,这是一个生面孔,苔米不是第一次和《卫报》打交道,但是他们确定这位记者之前她从未见过。

提到和电影有关的话题,霍恩导演是从来不怯场的,于是她说道,“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两者本身并不冲突,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是可以并存的,要我看,《黑暗将逝》商业价值很高,艺术性也很强,属于两者兼有。”

对待自己的作品,苔米从来不吝啬赞美之词。

参加群访的记者被苔米的自信惊呆了,不过他们很快反应过来,有一位记者问道,“我是《斯图加特报》的记者,您为什么要斥巨资执导一部恐怖片?要知道这有非常大的风险。”

“尝试不同类型的影片是我的理想,恐怖类影片之前我从未涉足过,这次算是尝试,我并不是有意要打造一部巨资恐怖片,而是这部电影刚好花去了我这么多钱,因为特效非常花钱,我们已经极力的节约开支,绞尽脑汁从各个方面省钱,不过显然,对于一部需要特效的影片来说,并不奏效。”苔米认真解释道。

随后她接着说道,“谈到风险,一部电影从筹备到最终上映,没有一位导演、也没有一位制作人确定他参与的电影一定是百分百赚钱的,风险一直是存在的,并不会因为它是什么类型的影片而消失。”

苔米的回答让《斯图加特报》的记者非常满意,《斯图加特报》是德国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他们并未向苔米方面申请专访要求,否则依照《斯图加特报》的地位,勒布朗一定会将二十八家专访媒体变成二十九家。

“可以说说,《黑暗将逝》这部电影与您以往的电影有什么不同吗?”

“不同的地方太多了,我想看完这部电影,你一定会重新认识塔玛拉·霍恩。”

……

苔米在接受媒体群访时,雷蒙德·培根和经纪人勒布朗就站在不远不近的地方,若是媒体提了刁钻的,苔米无法回答的问题,他们将第一时间站出来救场。

庆幸的是,这些记者并没有这样做。

更让他们感到骄傲的是,至始至终,苔米的回答都非常得体,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