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 5980 字 1个月前

而后来的两点新税收规定,则实打实的让百姓受益了。中国古代制定的税收都并不高,一般都在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之间,最高的也就是十税一,这也是农民能够承担得起的。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变了调。一是一些侵占了大量土地的大户不交田税,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不得不把他们应交的那一倍份都转嫁到普通的农民身上,那怕是纯粹的无田佃农,也要分摊一笔,当然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在正税之外,还时不时有加征、加耗,有时这些费用甚至都超过了正税,而这些费用豪门大户同样也可以不管,地方政府也不敢向他们收取,最终还是落到普通农民的头上,结果就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还不算租种地主的田地需要交纳的地租。

另外在交税的过程中,因为中国古代都是收实物税,就是张居政改革的一条鞭法,也是以粮折银。结果地方政府、下层的胥吏还要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拨毛,什么火耗、拆色、堆尖踢斛等等手段,中饱私囊。又使农民额支付出了许多费用。所谓苛捐杂税,就是指这些所况。

而所谓差役,其实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公共工程,如修城墙、建桥、筑堤、辅地等,都让农民做免费的义务工,当然在为地方官员干点私活,自然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了。而农民做这些事情,不仅拿不到一点报酬,相反还会误了自己的农活时间。因此的差役对农民来说,是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中国古代,减税历来都会被视为是最大的德政,因为免除农民的税收,实际就是保障了农民的绝大部份收益。而且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无一例外都会打出“免税”的口号来。如果研究李自成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李自成真正开始成势,正是从他打出三年免征的旗帜开始。而天朝太祖在打江山的时候、斗地主分田地,本质也是在减轻农民的付担。

尽管从长远来看,收取农业税是必然的,因为在现在这种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时候,没有那一种税种能够替代农业税。要知道在另一时空里,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天朝才完全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短期内,商毅现在要嬴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只能通过免税这个办法,否则就是分给百姓再多的田地,依旧收取重税,一样没用。至于财政收入,还是尽量要另想办法,盐村就是一个。同时商毅也留了一个后手,不是还有一部公有土地吗?其实公有土地三分之二的收入都归了政府所有,这也不少了。

另外目前商毅有许多建筑项目,因此也需要大量人力,光靠俘虏也不够,因此对农民分派差役也是再所难免,这也是商毅看重人民公社的最大地方。只能用工资的形式,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偿,但这也比过去白用工的差役制度要好得多了。

现在分到了土地,税也免了,自然也不用再向地主交租,而且在收购粮食时,也没有那么多额外的支付,差役也有收入,因此百姓们为这两条新的税赋差役制度欢呼,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也令不少外村来看热闹的百姓也十分眼热,恨不能自己的村子也加入这个人民公社。

各项规度都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各村村委会和各社员组的建立,和重新仗量分配土地的工作。因为现在以经临近新年,开年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春耕,因此百姓们都希望能在春耕开始之前完成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可不是小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跟本无法完成。

因此商毅又宣布,春耕开始之后各户依然按现有的土地进行耕种,不要误了农时。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尽力在明年三月时全部结束。等到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的时候,尽量分配己经耕种的土地。百姓们对这一点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能够分配到土地,己经是很满意了。反正大家都在耕种,就算春耕的情况不好,到了三月也能补救。何况是不交税了,怕什么?

当然时间紧迫,现在就要开展工作,首先就从这马家村开始,因为马家村是这一带地区的核心,又是公社的驻地,而且也是目前这些村子中唯一一个户籍也超过了三百户的地区,不需要与其他村子进行合并重组,因此也商家军的工作重点地区,按照商毅的想法,要把马家村办成一个示范,为开年之后,其他村子的改造提供一个样版。

经过了三天的工作,马家村的第一任村委会也经村民选举产生,马良被村民们选为村长,其他副村长、文书、生产队、民兵组、妇女组、牲口组等和各社民小组的组长也都产生,而马大路也因为那一天在批斗大会上的突出表现,加上他的本职,被选上农具牲口组的组长。而且村民们对妇女组并没有抵制的情绪,因为在农村,妇女都算一个主要的劳动力。

而且商毅还决定,开年之后,在马家村开办农民讲习所,所有村委会成员,社员小组组长都要参加。农民讲习所其实就是干部培训班。在另一时空里太祖打江山的年代中经常使用:就是培养靠拢组织的积极分子,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并学会工作的方法,从中培养出自己基层的骨干力量。

马家村的村委会产生之后,商毅接见了村委会的全体人员开会,先将众人勉励一番,然后又鼓动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好人民公社,同时商毅又和马良单独谈了一次话,表扬了他前一段时间的表示,并鼓励他好好干,努力在农民讲习所里学习,当好这个村长,带领着乡亲们过上好生活等等。

随后,商毅将李定国和他所在的营留下,一面筹建人民公社,一面和村委会一起,付责丈量土地和重新分配的事情。其他人都回到杭州,继续处理公务,而商毅则赶到盐场,去视察那里的情况。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六章 盐场(上)

海盐远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已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在历史上,盐业生产,一直都是海盐县的基本产业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东南沿海著名的产盐中心之一。不过在商毅穿越之前,海盐县因为县境的海岸线内移,海水含盐成分淡化,因此在1981年底,停止了产盐,彻底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盐业生产。但在这个时空里,海盐县依然是一个产盐大县,毎年产盐高达数十万石,几乎供应着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食盐需求。

盐是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时和粮食一样,在商品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也是一种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因此商毅早就把目光盯上了产盐业。既然海盐县里这么一个丰富的资源,商毅自然就不会放过,既然马家寨控制了二个盐村,那么打下了马家寨之后,商毅自然就要把这二个盐村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控制整个海盐甚致是嘉兴府的产盐业。从而也做为一项自己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宋代时,海盐县设有鲍郎、海沙、芦沥三个盐场。不过在明代,芦沥盐场划归为平湖县所有,海盐县只剩下鲍郎、海沙两个盐场,而被马家寨控制的二个盐村,都属于海沙盐场。因此将马家寨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商毅立刻带人,赶到海沙盐场的乍浦西村,视查这里的海盐生产情况。

海盐县的盐业生产组织分场、团、灶三级。场是管理机构,也就是俗称的盐衙门,官员称盐场大使,隶属地方的提举司管。团是盐民集居之地,各灶户聚于一团之内,并设关防其漏私,故沿海不少地名以“团”命名。灶就是灶户,设灶煮盐的人家,灶丁即烧盐者。

商毅来到乍浦西村就是一个盐团,团头正好也姓严,叫严受益,他也参加过马家寨的批斗大会,而且还上台揭发了马家父子强占乍浦西村的盐团,压窄灶户的事情,还打了马贺强一巴掌,心里觉得非常痛快,对商毅也充满了感激,因此听说商毅的大架到了,赶忙带着人出来迎接。

双方见面之后,互相客气了几句,商毅才问起盐场的事情。

严受益也十分详细的向商毅作了介绍。原来海沙盐场的范围极大,一共有十二个团,乍浦西村有两个团,海沙盐场每年的出盐量极大,至少都在五万引以上,有时还能达到六七万引,而严受益所带的这个团有盐丁五百多人,一年可以出盐四千引到五千引。而海沙盐场的盐额是三万六千七百五十引,摊到严受益所带的这个盐团,是三千零六十引。也就是说乍浦西村的这个盐团毎年至少可以多产一千引以上。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而且按明朝的规定,盐场是采取折色缴纳的制度。也就是说盐丁们并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缴纳额定的盐,而是将盐折成米或者银子。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后来又把折米改称了折银: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

盐税折色缴纳,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地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因为盐是不愁销路,因此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而且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官府的折色还要高一点,如果赶上了好行情,那么盐丁的日子其实还能过得不错,如果有人不想干晒盐的活,用经商或者垦荒的收入来缴盐课银的也可以。

现在浙江地区的一石米都在在二两白银以上,因此这个盐团每年多产的盐都可以价值二千两白银。因此从理认上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三十两白银,在农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但商毅却看到乍浦西村的房屋都十分破旧,而严受益和其他的盐丁一个个都面带莱色,衣服破旧,和其他村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这确实有些出乎商毅的意料了,因此商毅也将这个问题来问严受益。

那知严受益听完之后,苦笑了一声,道:“大人有所不知,早个五六年,我们乍浦西村也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日子虽然说是苦了一点,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伙儿也能将就着过得去,一年下来多少还能有些余银。但三年前马家强占了我们村,代接了盐课,就全变了。我们产出的盐只能由马家来收购处理,刚开始一引盐他们还给一两五钱银子,后来降到一两,而今年只给八钱,而且听说明年马家只打算给五钱,因此这日子也没法再过下去了。伙计们在晒盐之余,只能自己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但马家知道以后,硬说地也是他们家的,要交租子,不瞒大人说,今年起就有人开始逃跑,己经跑了好几十人,如果不是大人打倒了马家,开年之后逃跑的人还要多。”

商毅听完之后,也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会儿,才道:“那么其他的地方呢?那样没有被马家强占的盐团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要比你们好得多?”

严受益道:“实不瞒大人说,虽然是好些,但也好不到那里去。海沙盐场一共有十二团,有九个都被别的大户包了盐课,只不过给得要比马家稍好一点,也不过就是一两到一两五钱之间。另外还有三个被盐场大使刘培经包了,情形也和其他的团差不多。”

商毅知道现在浙江的米价都在二两五钱左右,那么毎引盐的收购价根本不足以交纳盐课,盐灶其实也是被压迫的对像,看来产盐虽然赚钱,但也不过是富了那些盐商盐官,而真正的劳动人民依然还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啊。

商毅又想了一想,道:“你领我到你们的制盐场里去看看,我看你们是怎样制盐的?”

严受益答应了一声,领着商毅来到制盐场里,这个制场占地很大,里面至少有四五百人在工作,最引人注意的是一边架着的好几十口大锅,下面烧看木柴,冒着腾腾的蒸气,还能够听到“咕噜”“咕噜”的沸水翻滚声音。在有些锅着,还有人拿着大锅子,在锅里用力的搅拌着。商毅目测,每一口大锅的直径应在一米四到一米五左右,高度约在三十厘米左右,来到一个大锅前,虽然锅里的水还没有被完全煮干,但在锅里己经可见白花花的细盐了。

而严受益在一边像他介绍,这样每锅约煮三个时辰成盐,一锅可煮出成盐七到十斤。

商毅点点头,看到另一边,则开凿了一排大水池,上面不知是辅的什么,正有妇女们用桶在上面浇水。严受益又向他解释,这是用海水淋浇卤沙制卤。

原来煮盐并不是把海水直接拿来来煮,因为单纯的海水中含盐量太小,因此首先要制出含盐量高的卤水,即在海边潮水可到之处,铺满细沙厚约二至三寸,耙松,使沙能充分吸收潮水。待风吹日晒干后,便成卤沙。然后将卤沙均匀撒在卤池里,然后再用海水浇淋,这样的海水就充份吸收了卤沙里的盐份,含盐量也就大大增加了,有时为了增加含盐浓度,还会反复淋卤。然后将卤水倒在锅里煮炒,就可以制出盐巴或成盐。

而如果需要制出精盐,则需要将卤水反复过虑五六遍,一般来说,过虑的材料以丝绸最好,棉布其,只有将水里的杂质清除干净,才能开始煮出精盐来。商毅刚才看到的那一锅,就是制精盐。

不过商毅所看到的,都是煮盐生产法。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是中国古代的主流产盐方法,但商毅也知道,这时晒盐法以经产生,并且在南方普及。晒盐法在卤砂、卤水制造,过虑工艺和煮盐法基本相似,不同的在于出盐工艺,就是将卤水浇到特制的盐槽里去暴晒。一般在太阳未起时候就将卤水倒入盐槽,暴晒一天后,到黄昏就可以用板刮盐,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热的季节,一个盐槽加上两三次的卤水都可以蒸发干。

煮盐法生产落后,产量少,劳动生产率低,成本高。特别是消耗木柴量大,后来逐渐被晒盐法所取代。因此商毅也问道:“严团头,你们用过晒盐法吗?”

严受益道:“回禀大人,当然用过,晒盐法要比煮盐轻松一些,不过必须要等到盛夏时节,天气炎热而又无雨才能用。现在正是冬季,一槽卤水三五天也出不了盐,因此只能煮盐。等到夏季来临,梅雨之后,我们会有三四个月的晒盐时间。”

商毅点了点头,晒盐法确实主要是在广东海南地区普及,而北方使用得较少,看来还是和天气有关。不过无论是煮盐还是晒盐,都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可以想象,就是相对轻松一点向煮盐法,也是要在炎炎夏日的太阳下劳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而且一直到近代,制盐的基本工艺都没有出现在的改进,确实是劳动人民向辛勤劳动换来的成果。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七章 盐场(下)

随后严受益又请商毅来看成盐。成盐分为三种、盐巴、青盐、精盐。商毅仔细看了看,只见精盐呈雪白色,晶莹透亮的很是漂亮,而且非常的细腻。看起来己经很象现代盐厂制过的精盐。用手指点了一些放入口中,基本只有咸味,入口即化。而青盐和盐巴都呈现着青灰或蓝灰的颜色,而且还带着一些苦涩的味道。

不过就是用这样最原始的劳作方式,没经过精制工艺加工的海盐能移达到这个水平,商毅也不禁惊叹劳动人民的智慧果然是无穷。

严受益又介绍,盐巴、青盐、精盐的产出比例为盐巴二成、青盐三成、精盐五成。先前所说的盐折色价格,都是以精盐计算。而投放到市场上,价格至少来翻出十倍以上,而且就到达二十倍,三十倍也不是不可能,其中的利润之大,可见一斑。

而且因为盐业是由国家陇断经营,盐又是生活必须品,因此取得经营盐业资格的商人,无一不是巨富。商毅知道,在清代,盐商几乎就是皇帝的私人钱袋,朝廷每次遇到重大的军需、庆典、赈务、工程等需要用钱时候,都会叫盐商来承单,美其名捐输。乾隆六下江南的费用,大部份都是盐商买单。嘉庆镇压白莲教起义,两淮盐商就捐输了六次,累计达五百五十万两白银。

而羊毛是出来羊身上,盐商捐了钱之后,自然不会自己认帐,而是转嫁到消费者和盐业工人身上,反正收购价和销售价都是他们说了算。于是一面拼命压底进价,另一方面又尽力提高售价,不昔以次充优,以坏充好。因此真正倒霉的,还是广大百姓和盐业工人。还直接促进了走私盐行业的发展。这是在历朝历代,都无法根除的问题。明朝在这方面略好一点,但也好不到那里去。

看完了盐场之后,严受益又把商毅请到自己家瑞安坐。